中共驻马店市委党史研究室改版上线!

竹沟革命纪念馆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26 11:31:16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

        位于河南省确山县西30公里的竹沟镇延安街,始建于1956年,由周恩来题写馆名。是全国建立较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馆内有革命旧址31处,文物、文献、图片等近千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馆内陈列有竹沟革命历史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早期革命活动,建立竹沟的第一个党支部;红军主力长征后,组建豫鄂边省委,创建红军游击队,开辟以竹沟为中心的桐柏山区根据地,成为南方八省十四处游击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竹沟逐渐成为河南人民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193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设立,刘少奇、李先念等从延安来到竹沟,领导豫、鄂、皖、苏地区党的工作,竹沟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

        竹沟是中原地区革命的摇篮,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张劲夫、张爱萍、张震、方毅、朱理治、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在竹沟创刊的我党著名报刊《拂晓报》、《小消息报》, 宣传了党中央、毛泽东的抗日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刘少奇的著名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辗转中原,抵达竹沟后修订的。中原局、河南省委还在竹沟举办教导队和党训班等, 培育党政军干部 1400 余人。竹沟又是新四军二师一部、四师、五师的发祥地和三师、七师部分骨干力量的出发地。竹沟被誉为"小延安" 。

        竹沟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旅游景点主要有: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队各机关和刘少奇办公室,李先念办公室,彭雪枫办公室等旧址和竹沟军政教导大队、豫鄂边军事会议旧址及陈列厅等。其周边景点有杨靖宇将军故居、铜山风景区、薄山湖风景区等。

 

第一展厅竹沟革命斗争史陈列厅讲解词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筹建于1956年,1958年开馆,由周恩来总理题写馆名,是我国最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竹沟是革命的摇篮,英烈鲜血染红的沃土。

迎面屹立的铜像是在竹沟战斗、工作、生活过的国家主席刘少奇、李先念同志。上方的造型,象征着抗战时期的竹沟如一颗璀璨的红星照耀着中原大地;“竹沟魂”浮雕再现了竹沟军民团结抗日,英勇不屈的场景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竹沟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感受红色之旅。

竹沟革命斗争史分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早期革命活动

 

 1926年,确山就建立了党组织。19274月,为配合北伐军进军豫南,在周恩来关怀指导下,马尚德(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确山李湾人)、张家铎等带领确山5万多民众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暴动”,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李畔林、赵子乐带领竹沟3000多民众参加了“确山暴动”,并在赵子乐家建立了竹沟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播下革命火种。

192711月,杨靖宇、李鸣岐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打响我党在豫南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拉开了河南土地革命的战争序幕。

王国华组织了“打坏货”斗争,有力配合了苏区反“围剿”。

 

第二部分, 开辟豫南桐柏山区根据地

 

193412日,河南省委委员、确山县委书记王国华,鄂豫边临时工委书记张星江到达江西瑞金黄土岭,参加了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会后,王国华留在中央党校、红军大学学习。

1934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长征。长征前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接见了王国华,指示王国华坚持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武装斗争。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掉“一个”,成千成万地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河南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州大地处于白色恐怖笼罩下。

王国华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19352月,他毅然离开江西,返回河南。王国华几经周折,来到唐河毕店,找到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两人协商后决定将豫南党组织和豫鄂边工委合并, 于19357月底在唐河毕店组建了豫鄂边省委,张星江任书记,仝中玉任组织部长,王国华任宣传部长。省委成立后,根据朱总司令“把游击队拉到‘三不管’的地方生根发展”的指示,决定把恢复党组织,发动游击战争的重点放在泌阳、确山、信阳、桐柏四县交界的山区。这里山高皇帝远,劣绅压榨,匪犯猖獗,广大人民群众有着强烈的革命要求。经过多方面努力,193614日夜,一支7个人两支半枪的红军游击队在信阳吴家尖山小石岭村汪心太家胜利诞生,周骏鸣任豫鄂边红军游击队队长,王国平任副队长,张星江兼政治指导员。

豫鄂边红军游击队成立之初,实行昼伏夜出的办法,不断打击反对势力,从他们手中夺取枪支。因斗争经验不足,193636日,在确山杜庄战斗中,副队长王国平献出了年仅30岁的生命。1936425,红军游击队在桐柏平氏镇夺枪战斗突围中,为掩护同志们撤退,省委书记张星江壮烈牺牲。国民党河南当局从张星江身上搜出了省委文件,万分震惊,加紧了对游击队的清剿。豫鄂边省委和游击队化整为零坚持斗争。

193610月,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近三年的豫鄂边省委通过确山古城付楼联络站徐子荣同志的介绍,与北方局取得了联系。“西安事变”第二天(1213日),豫鄂边省委及游击队代表李子健在天津宁园受到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同志的接见。少奇同志高度赞誉了豫鄂边省委的工作,并赠给省委留声机一部。

19373月下旬,周骏鸣经北方局介绍到达延安,朱德总司令接见了他,对豫鄂边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周骏鸣回到鄂豫边区后,省委在泌阳县碾盘沟召开扩大会议。会上,周骏鸣传达了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作出了扩充游击队、整顿党的工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决议,调整了豫鄂边区省委和游击队领导班子,由仝中玉任省委书记,周骏鸣、王国华分别担任游击队队长和指导员。

碾盘沟会议后,豫鄂边省委和游击队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多方筹集军款,猛烈扩大抗日武装。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被迫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根据中央指示, 193710月,鄂豫边省委、红军游击队在泌阳邓庄铺召开会议,将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由周骏鸣任团长,王国华任政委,公开打出抗日旗帜。经多次与国民党地方政权谈判,迫使其承认了抗日独立团的合法地位。

竹沟镇联保处主任徐景贤长期鱼肉乡里,不断偷袭我地下人员。1937年底,周庆鸣组织了“竹沟暴动”,打死徐景贤,扫清了独立团进驻竹沟的障碍。 1938118日,“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进驻竹沟镇,豫鄂边区特委遵照长江局和周副主席指示,宣布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由周骏鸣任团长,王国华任政委(后林凯)。

 

第三部分,河南省委迁驻竹沟

 

在南方八省十四处根据地中,竹沟位于平汉铁路南段西侧,距延安最近,党中央、毛主席非常重视竹沟的战略地位,19382月派临汾“八路军办事处”少将处长彭雪枫任河南省军事部长兼统战委员会主任,到竹沟主持全面工作。彭雪枫来到竹沟后,从思想和军事上对八团队进行整顿,并收编了安可祥、段永祥两股有革命倾向的土匪队伍,共八百多人枪,提高了八团队的战斗力。

1938329日,八团队在邢集召开了“欢送新四军第八团队出征抗日大会”。会后,1300多名子弟兵在团长周骏鸣率领下奔赴皖东抗日前线。八团队东征后,为妥善安置家属、伤病员,处理交通联络等事宜。新四军军部决定在竹沟设立八团队留守处,得到国民党中央政府批准。由王国华任主任,张震任参谋长,岳夏任秘书长。为扩大抗日武装,彭雪枫在竹沟创办了延安“抗大”式军政教导大队,由方中铎任大队长,谭友林、周季方任政治干事。中原地区大批爱国学生、热血青年纷纷来到竹沟参加学习,投身革命,军政教导大队每期学员多达四、五百人。彭雪枫还在竹沟创建了“民族抗日宣传队”,创刊发行了《拂晓报 》,并亲自题写了报名,撰写了发刊词《我的良师》。文章指出:拂晓象征光明、象征胜利,是我们的追求、是我们的希望。这份油印小报在豫东大地、洪泽湖畔广为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鼓舞和激励作用,与骑兵团、拂晓剧团成为彭雪枫的三件宝之一。

1938519日,徐州失守,日寇沿陇海线大举西侵,开封沦陷已成定局。党中央指示河南省委由开封迁驻竹沟。五月底,省委书记朱理治、组织部长陈少敏、统战部长刘贯一、青年部长谢邦治等领导干部陆续来到竹沟。

为了加强竹沟地区党的领导,在竹沟建立了竹沟地委和竹沟县委。

河南省委在竹沟期间,全省党组织得到蓬勃发展,培养抗日武装近十万。同时,还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十三军军长张轸、西华县长魏凤楼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争取了桐柏“七十七工作团”等进步团体,使竹沟成为河南党的领导中心和抗日领导中心。

豫东是苏、鲁两省的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毛泽东、周恩来多次电令彭雪枫在竹沟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开辟豫东抗日根据地。1938930日拂晓,彭雪枫率领370多人组成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从竹沟军事训练场出发,开赴豫东抗日前线,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第四师。

 

第四部分,中原地区抗日战争的战略支撑点

 

193811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会议决定撤消长江局及王明的书记职务,在竹沟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任命刘少奇(化名胡服)任中原局书记,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任中原局委员。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个省的工作概归中原局领导。

中原局成立后,根据抗日形势的变化,刘少奇决定撤消河南、湖北省委,在竹沟设立豫鄂边区党委,朱理治任书记、向明任副书记。为加强对豫鄂边区军事工作的领导,中央选派红军名将李先念同志任豫鄂边区党委军事部长。193811月底李先念由延安出发,1216日到达竹沟。为尽快打开武汉外围敌后抗战的新局面,李先念在竹沟北窑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组建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挺进武汉敌后,发展武装,开辟根据地。1939117日,李先念化名李威任司令员,周志坚任参谋长,率领独立游击大队150多名干部、战士,冒着寒风、踏着冰雪向武汉外围挺进。后来开辟了大别山区抗日根据地,发展成为新四军五师。

“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193811月底,少奇同志由延安出发,途径西安、渑池、洛阳、南阳、泌阳等地,于1939128日来到了竹沟。刘少奇的爱人谢飞(时任中原局秘书)也从延安来到竹沟,协助少奇工作。

刘少奇到达竹沟后,坚决贯彻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要指示,纠正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明确了中原地区党的工作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大力发展武装力量,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组织召开了中原局、豫鄂边区党委会议,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听取了朱理治、陈少敏、王国华关于豫鄂边区的工作汇报。

1939130日,刘少奇向党中央汇报了《信阳挺进队组织经过及人员任命》。2月初,他在竹沟听取鄂中区党委书记钱瑛、鄂中特委书记杨学诚的汇报后,非常高兴,决定选派10多名干部带一部电台去鄂中,广泛动员群众,发展武装力量,并根据鄂中、鄂东、皖北敌我形势的变化,作出了大力发展武装力量的指示。

在放手发动抗日武装的同时,根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形势,刘少奇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制定的东进敌后发展的战略方针,指出“游击战争要有根据地,没有根据地就不能长期坚持,有了兵,就要有个家,这个家就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刘少奇还指示李先念、郭述申、彭雪枫等运用一切进步方法,创建根据地。根据刘少奇的指示,新四军第四支队在皖中肥东地区不断袭击日军,为开辟皖东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9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张云逸任总指挥,6月底,江北指挥部对所属的江北部队进行整编,将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队扩编为新四军第五支队。党中央、中原局指示第五支队开赴津浦路东创建皖东根据地,命令新四军游击支队向亳州、永城挺进,开辟豫皖苏根据地,派张爱萍率部进入皖东北,成立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大力发展皖东北党的力量;陈少敏带领400余人从竹沟南下,补充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为开辟豫鄂边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少奇在竹沟期间,十分重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统战工作思想,派刘贯一前往襄樊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统战工作,与国民党卫立煌部、张珍部、刘汝明部建立了良好的统战关系,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刘少奇高度重视党的建设,《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他抵达竹沟后修订完成的,在延安马列学院做报告后公开发表,成为我党的一部光辉著作。

刘少奇十分关心宣传工作,在竹沟建立了中原局党报委员会,在竹沟西南25里的毛家棚山寨建立了中原局印刷厂,使豫鄂边区党委机关报《小消息》报越办越好,翻印了《挽救抗战的危机》、《解放周刊》等大量抗日宣传著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原局和豫鄂边区党委在竹沟开办了党训班、青训班等,先后培养党政军领导骨干3000多人,其中党员2600多人。刘少奇在抗日军政大学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上,鼓励抗大学员到抗战第一线去,党的高级将领徐海东、刘瑞龙等也被派往华中地区,加强了党对军队和地方政权的领导。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

抗战时期,竹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竹沟地委、竹沟县委我党四级机构所在地,在这里开办了一系列的训练班和学习班,每期学员达到几百人,他们毕业后分配到大江南北、淮河两岸组建了新四军二、四、五师,其中一部分成为三、七师的骨干力量。19383月至193911月,竹沟先后向敌后出兵17批共4800余人。同时,在竹沟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团体,抗日救亡运动开展的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看到这种大好局面,少奇同志高兴地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大沙河,竹沟就是小延安。”从此,竹沟就是“小延安”的美誉传遍了全国。

随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即将到来,1939915日,刘少奇从延安返回竹沟,决定撤离竹沟,将竹沟地委和豫西省委合并,恢复河南省委,由刘之久任书记,在竹沟北王庄会议上作了《国民党反共高潮必然到来,我们如何应变》的讲话。109日,刘少奇率领干部大队、教导队学员等300余人离开竹沟,途经涡阳、界首、新兴集,于11月下旬抵达皖东。1018日,朱理治率领留守处司令部、政治部、教导大队等600多人撤离竹沟,南下四望山。

 

第五部分,竹沟惨案

竹沟的重大作用激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端仇视,蒋介石亲自授命国民党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武力解决竹沟。汤恩伯任命少将参议耿明轩为总指挥,于 19391111日拂晓,从竹沟东寨门偷袭竹沟,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惨杀我抗日军民2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竹沟惨案”。事变当天,河南省委统战部长王恩久与国民党确山县长进行交涉,返回途中,在孤山冲桑树庄被敌人活埋后乱枪射杀。

“竹沟惨案”发生后,刘少奇、彭德怀、张云逸、朱理治、彭雪枫等纷纷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的罪恶行径。1940年,毛泽东延安讨汪大会上指出:“对于那些敢于闹平江惨案、确山惨案的人……是决不能容忍的,是必定要还击的。”

竹沟惨案”又称“确山惨案”,是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制造 的“皖南事变”、“ 平江惨案”的三大惨案之一。

 

第六部分,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竹沟惨案后,竹沟地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19444月,为打通“大陆交通线”,日寇发动了“河南战役”,河南国民党汤恩伯部不战而溃,河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党中央电令新四军五师进军河南,打击日寇,收复失地。19447月,新四军五师派出“豫南游击兵团”挺进河南,开辟了竹沟孤山冲根据地,并在孤山冲改编为河南挺进兵团,黄霖任司令员。19451月,又在孤山冲建立了第四地委、行署、军分区 。1945116日,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一部,在竹沟东瓦岗伏击日军运输队,歼灭日军30余人。次日,359旅首长王震、王首道、王恩茂率部到达孤山冲与河南挺进兵团胜利会师,新四军五师政治部主任、豫鄂边区党委书记任质斌同志代表五师指战员热烈欢迎359旅广大官兵。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王国华随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一部,于19471218日回到竹沟,受到竹沟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在竹沟成立了人民政权,发行边区币,实行土改,竹沟人民终于迎来了解放!

青山巍巍,绿水荡荡。竹沟的革命精神将与青山同在,与绿水共存。

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展厅讲解词

第二展厅是中原抗战的摇篮竹沟,主要讲述的是诞生在竹沟的新四军二师一部、四师、五师基干队伍奔赴抗日前线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这幅浮雕真实再现了竹沟教导大队学员学习培训,新四军二师一部、四师、五师基干队伍从竹沟出发奔赴抗日前线和竹沟人民依依不舍送别子弟兵的动人场景。整个展厅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新四军的成立。

新四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377月,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8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全国同胞实行全民族抗战。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国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19378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召开了扩大会议,通过了《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组成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朱德和周恩来任副主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战,向国民党提出统一整编南方各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开赴华中敌后抗战的建议,经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193710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豫、鄂、皖、湘、赣、闽、浙、粤等八省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二十八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193712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共10329人。193816日移至江西南昌。同年3月和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军部和第1、第2、第3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4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第1、第2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第3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第4支队在皖中、皖东以游击战频繁打击日军。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歼国民党顽固派军14万余人。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计31万余人;另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竹沟是新四军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新四军二师一部、四师、五师基干队伍是从竹沟出发奔赴抗日前线发展壮大的。

从老八团到新四军二师五旅

19381月,根据中央决定,将大江南北的游击队,统一编为新四军,江北两部分红军(红二十八军和豫鄂边桐柏山区游击队)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竹沟地区活动的豫南独立团改编为第四支队第八团,周骏鸣任团长,林凯任政委,全团下辖三个营、一个特务连,共10个连,一千多人,后移驻信阳邢集,进行整训,1938329日,从信阳邢集出发,挺进皖中抗日前线。

1939年党中央指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2月以八团一营、特务连为基础组成新四军挺进团,19394月八团、挺进团开辟了安徽定远县藕塘镇为中心的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

1939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对所属江北部队进行整编,7月,以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为基础,扩编了新四军第五支队,在安子集正式宣告成立,罗炳辉任司令员,周骏鸣任副司令员。第五支队成立后,按照中央指示,深入皖东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以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

1940321日至29日,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趁我五支队主力去路西支援四支队自卫反顽作战时,集万余人兵力进攻半塔地区。驻守在半塔的五支队教导大队奉命固守待援达七昼夜。我路西主力击溃桂顽后回师路东,配合西进的叶飞所部,击退韩顽的进攻,共歼敌3000余人。从此,皖东抗日局面打开,迅速建立了政权。

为巩固淮南抗日根据地,19408月,罗炳辉率八团、十团强渡三河,开辟淮宝根据地。11月,八团驰援路西,至1942年归建。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将全军整编为7个师、一个独立旅。新四军第四、五支队合并为新四军第二师,张云逸任师长,第五支队改编为五旅,成均任旅长。

由于二师在淮南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19431月,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从苏北移至盱眙县黄花塘。黄花塘成为华中抗战的指挥中心,直到19452月撤离。

19458月,根据中央指示,二师主力向津浦、淮南两条铁路沿线日伪军据点进攻,掀起了全面大反攻热潮。11月至20日,先后收复了来安、定远、嘉山、六合、天长、盱眙等县城。

19459月,党中央决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山东主力调赴东北,二师师部和四旅、五旅在罗炳辉率领下,北上鲁南,与四师九旅合编为第二纵队,之后在津浦路中段作战。

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二师五旅从山东回师淮南组成新二师。周骏鸣任师长。

新四军二师对敌作战440余次,歼灭日伪军22900余人,缴获各种炮76门,轻重机枪279挺,长短枪9000余支。

新四军二师坚持在淮南与七师、一师、三师和四师相互策应,后编入华东野战军。

淮上拂晓新四军四师

四师是在豫皖苏边区和淮北大地上由一支数百人的游击队成长壮大起来的抗日劲旅。

19389月,河南省委按照周恩来、叶剑英的指示,将彭雪枫在竹沟组建的抗日武装373人整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30日,游击支队从竹沟军事训练场誓师,挺进豫东抗日前线。

1011日,在西华县杜岗与肖望东率领的抗日先遣大队、吴芝圃领导的豫东游击第三支队汇合,合编后仍称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吴芝圃任副司令员。会师之后,在鹿邑、夏邑、永城、蒙城等地打击敌伪,发展人民抗日力量。

19402月,游击支队正式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6月,与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二纵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11月,日伪军5000余人,附汽车、坦克20余辆,在飞机的掩护下,向涡阳、蒙城进犯,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五旅奋起迎战,激战三昼夜,以伤亡300人的代价,歼灭日伪军1200余人,击毁汽车、坦克10余辆,击落敌机一架,获得板桥集大捷,粉碎了敌人摧毁淮上抗日根据地的阴谋。

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张震任参谋长。

19415月,四师转入皖东北。8月,四师在岔河镇成立骑兵团。黎同新任团长。

194211月,四师粉碎了日伪军6000余人的大扫荡,歼日伪军700余人,拔除了青阳、马公店等据点。19433月,第四师主力在第2、第3师一部配合下,在江苏泗阳县山子头地区的自卫反击战中,俘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以下千余人,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

彭雪枫是文武双全的将军,极有军事才华,是我党36位军事家之一。他创建的骑兵团与在竹沟创办的《拂晓报》、拂晓剧团并称为彭雪枫的三件宝

1944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国民党河南守军节节败退,使河南大片国土沦于敌手。党中央发出向河南敌后发展的指示,19449月,彭雪枫率部在商丘夏邑县八里庄之敌进攻,全歼顽、伪、匪于一体的李光明支队,在指挥追歼残敌时,不幸牺牲。彭雪枫牺牲后,由张爱萍接任四师师长。

1944年底,四师返回津浦路东,19456月,发起睢宁战役,至77日终于解放日伪盘踞7年之久的睢宁城和周围大片地区。

新四军四师在八年抗战中,共歼敌6万余人,部队发展到3.2万余人,地方武装2.3万余人。

驰骋江淮新四军第五师

19391月,李先念在竹沟北窑召开军事会议,将八团留守处两个连150余人,组成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17日,从竹沟南下鄂中,汇聚武汉外围的抗日武装,执行中共中央赋予的挺进豫鄂边区,开创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5月中旬至11月中旬,独立游击大队与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应山县抗日自卫队、陈少敏率领部队(突击队两个中队和竹沟干部)会合,编入新四军挺进团。鄂中区党委遵照中原局指示,在京山羊马畈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组成新的鄂中区党委,陈少敏任书记,李先念任军事部长,将党领导的豫南、鄂中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1939年秋,国民党由原来的政治反共转向军事剿共,在豫南制造竹沟惨案11月中旬,朱理治、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等在应山与信阳、随县、桐柏交界的四望山,召集鄂中、鄂豫豫南三个区党委负责人会议,组建新的豫鄂边区党委,统一领导豫南、鄂中、鄂东党的工作和抗日武装。12月初,豫鄂边区党委成立,陈少敏代理书记。194013日,鄂东、鄂中、豫南三个地区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组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下辖5个团队、3个总队,共9500余人。豫鄂边区党委的成立和豫鄂挺进纵队的组建,标志着豫南、鄂中、鄂东党的武装力量已实现了全面统一。19401月,豫鄂地区的抗日武装整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委。

19387月至193911月,竹沟先后向敌后出兵9批,达数千人,为豫鄂边区五师的成长、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豫鄂边敌后抗战的中心由豫南转移到鄂中。豫鄂挺进纵队成立后,主动向鄂中地区日伪军发起攻击,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自卫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对豫鄂边区的清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开创了豫鄂边区敌后抗战的新局面。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任命李先念为师长。李先念并不知道这一任命,当天李先念率领部队与顽军程汝怀展开激战,战后才得知这一任命。194145日,新四军第五师全部组编完毕。李先念等全体将领于白兆山(安陆白兆山彭家祠堂)通电就职。410日起,部队一律使用新番号。并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新四军五师的建成,标志着豫鄂边区抗战和部队建设走上新的阶段。19407月的统计,从1939年春以来的一年半时间内,除反顽自卫战斗以外,挺进队主力对日伪军的战斗280余次,击毙日军610余人,伪军1250多人,至8月止,争取了5000余名伪军反正。到同年10月,纵队陆续开辟了豫南四望山、鄂中的京山()、天()()湖区和襄西以及鄂东大小悟山等抗日游击根据地。同年10月,陆续开辟了豫南四望山、鄂中的京山、天(门)、汉湖区和襄西以及鄂东大小悟山等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4年,美国飞虎队与新四军五师建立良好的军事情报交换关系,在大悟山根据地与第5师面商对日军情报协作事宜。7月,根据中央部署,五师派出豫南游击兵团千余人,向河南挺进。

19451月八路军南下支队,、干部大队900余人,与新四军第5师在孤山冲胜利会师。9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在漫长的岁月里,新四军五师孤悬敌后,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师对敌作战1000余次,歼日伪军4.11万余人,创建了豫鄂皖湘赣五省的边区根据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