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筛子铜板
红二十五军在鄂豫边省委书记张星江同志的引领和泌阳县委的周密安排下,巧妙迂回,避过地方反动势力的骚扰,轻巧进入泌阳东部深山区铜山沟一带。铜山沟自高邑乡胡栗冲至铜山主峰大铜山,纵深数十里,沟壑纵横、地势险要、山林稠密,这里是中共泌阳县党组织得到较早发展的地区之一。这里进可攻,退可守,非常适宜部队隐蔽、休整。自1934年11月16日部队从信阳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至24日,经过整整9个白天8个夜晚的急行军和战斗,全体指战员精疲力竭,伤病员也急需停顿进行治疗、休养。为此,部队总指决定在此进行休整。
据原鄂豫边省委交通员马长富生前忆述,在部队途经泌阳地界之前,原豫南特委联络员马长兴已从湖北枣阳(跟随张旺午同志活动)带回红军路过泌阳的消息,高邑支部书记侯太俊同志事先安排地下党员刘世耀购买了两马车大米和五个大蒸笼,在高邑街“德胜祥”米粉店雇工经蒸熟、炒干之后,用布袋装好,夜里先用驴驮到铜山老王沟隐藏起来,计划等待大部队来时再送过去。24日晚上,雨雪交加,天气异常的寒冷。根据侯太俊的安排,高邑支部地下党员马长富、马长兴、贾广洲、禹杆子(绰号),在傍晚时分五次用驴子把米驮运到老长沟寺院里,为部队装好干粮袋,并去胡栗冲西骆驼山驻地送去三袋干米。在铜山湖南岸龙泉寺受到军部首长热情接待,军部首长看到驴背上没有鞍子,又给马长富赠送了两付马鞍子放在驴背上驮回,以做纪念(此马鞍其中一付在1938年3月老八团东征时马长富送给了团长周骏鸣,另一付在马长富家一直珍藏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期间,马长富将其藏在红薯窖中不慎遗失)。
据今年已96岁高龄的高邑乡谭园村胡栗冲村民张兴太老人忆述,24日下午四、五点时分,老人和几个村民正在村西转山山坡上放牛,看到从正南上楼、瓦房庄方向走过来一只打着红旗的部队。起初看到部队,村民们以为是国民党的部队,非常紧张,张兴太也牵着牛向北边骆驼山山坡上跑。但细看这支部队不同以往所过队伍,他们不进村庄,行动规整,井然有序,近看却衣着杂驳,有深蓝黑色的,也有浅灰色的,大部分头戴八角红星帽,还有顶着斗笠、头勒白洋布手巾的。队伍走近牛群时,部队首长交代战士要远离老乡行走,以免惊动牛群和影响老乡放牧。首长态度非常和蔼,主动走近老乡搭讪,问长问短,老乡们这才放下心来。当晚,红军漫山遍野,在骆驼山、转山和以东深山曹寺、罗沟、白沟及铜山沟等大约七、八里一带山岭、村庄附近搭设帐篷,安营扎寨,迫击炮架在转山山坡上。傍晚,饥渴的红军战士有去老乡家找水喝的,但哪怕是他们喝了一口水也要还老乡一挑子水。有的战士看到哪家水缸中没了水,就连忙去井上为老乡打水。看到眼前的亲人,老乡们都十分感动,晚饭时他们忙个不亦乐乎,纷纷为红军烧茶做饭,肩挑背扛,向山上红军驻地送去。第二天天还不亮,胡栗冲村民张兴全(堂叔弟兄16人,因其排行第二,人称张老二)家的磨豆腐坊不同以往,生意真是火爆了起来。张兴太为邻居堂兄张兴全帮忙烧豆腐锅。他亲眼目睹:一大锅刚烧好的豆腐脑顾不得压成块状的豆腐,张兴全就起进一口大瓦缸里。红军战士们排队开始在这里买豆腐脑喝,张兴全用铁勺子给战士们舀豆腐脑,每舀一勺子豆腐脑,战士们就把一个铜钱丟在地上的竹筛子里。过后,张兴全收起半筛子铜板,喜得合不拢嘴。村民们都说,张老二家的豆腐生意今天真好!红军真是仁义之师!早饭后,张兴太向一位首长要求参军跟随部队出发,但首长说他年龄尚小,跑不动,并说以后长大了等部队再回来一定吸收他参军入伍。部队临出发时,还把一个身体瘦弱、十三、四岁的小红军安置在张十三的家里,并给张十三留下小红军的家庭地址,数日后由张十三按此地址将小红军护送到南方老家。
因为24日晚,部队得到充分休整。25日早饭后,红二十五军指挥部下达命令,队伍开始急行军。大部队浩浩荡荡,一路急奔,从铜峰北麓向北进发!
高邑乡胡栗冲村村民张兴太照片